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彩繪老街溪的藝術地景

  • 發布單位:住宅開發科
  • 資料提供單位:都市發展局

1彩繪老街溪的藝術地景!桃園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,將河岸地景化為流動饗宴
文字/郭慧

1960年代時,法國著名色彩學家尚・菲力普(Jean-Philippe Lenclos)曾提出「色彩地理學」,透過對地方文化的深入理解,梳理出一地的色彩審美;到了21世紀的桃園老街溪畔,我們又可以在這多元族群融合的流域裡,捕捉到哪些色彩地景?

關於這個問題,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住宅發展處(以下簡稱「住發處」)攜手藝術家張惠蘭、呂政道建築師師事務所,從色彩的田野踏查開始,進而邀請居民共同創作,在公共藝術創作計畫「閱讀中壢老街溪——漂移中的藝術風景」中,爬梳屬於地方的色彩脈絡,更讓屬於老街溪的色彩躍然「牆」上,成為河岸最迷人的藝術地景。
111


老街溪不只是共同記憶,更是城市流域
事實上,這項共創計畫隸屬於「桃園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設置計畫」。有別於過往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以社宅內部為基地,此次住發處特別將公共藝術計畫延伸至桃園市中壢區老街溪沿岸,並以岸邊建築修復為主、彩繪為輔的方式,逐步改善老街溪周邊都市環境。

桃園市住發處莊敬權處長表示,過去桃園人常在老街溪河岸邊活動,然而,在缺少相關規範下,溪水水質逐漸惡化,市府遂於河流上「加蓋」,遮掩污水與惡臭,直至近年才逐步「打開」老街溪;而在桃園市升格後,市長鄭文燦也積極推動老街溪全流域整治,希望能讓這條桃園的「母親之河」優雅重生。如今,老街溪不只是中壢人的共同記憶,更是在地居民愜意漫步的城市流域。而因為社宅居民多來自外縣市,此次將公共藝術計畫延伸至周圍的老街溪,也盼能以溪水為引,串起新住戶與在地人的情感連結。


在此概念下,住發處邀請長期投入環境色彩研究的藝術家張惠蘭,攜手呂政道建築師師事務所,共同修復河邊建築,並透過彩繪將老街溪打造成漂移中的藝術風景。張惠蘭說道:「我本身就是中壢人,從我家開車不用多久便可抵達老街溪。對我來說,那一條溪流淌著我的兒時記憶,我也對近年老街溪的轉變有一番觀察。」
1


廣邀居民共創,讓老街溪代表色躍然牆上
結合對家鄉的情感與色彩學專業,張惠蘭首先透過田野踏查,蒐集老街溪的環境色彩,包含卵石、河流、青苔、樹木等自然色彩,以及客家、眷村、原住民、新住民等不同在地族群的代表人文色彩等,建構出屬於老街溪的色彩系統。接著,她也邀請居民將自家後牆化為畫布,在自己和呂政道建築師師事務所團隊協助下,繪上老街溪代表色。

張惠蘭與莊敬權處長也不約而同地分享道,在與居民共創的過程中,不乏與居民反覆溝通、彼此理解的過程。像是參與公共藝術計畫的一間鵝肉店,原先預計在後牆漆上老街溪代表色,並繪上小鴨、小鵝圖樣,後來在風水考量下,則將小鴨、小鵝轉向,意外變成「臉朝內,屁股朝外」的逗趣模樣。雖與原計畫不同,卻十足童趣討喜,也讓這次公共藝術計畫,不僅串連起老街溪的過往與今昔,更優雅連結了藝術與在地。